生物膜法之生物转盘
一、 生物转盘概述(起源和原理)
1. 起源
生物转盘起源于60年代的原联邦德国,勃别尔和哈德曼教授于1964年发表了生物转盘相关论文《生物转盘的设计,计算与性能》,生物转盘自此正式进入大众视野,开始了自己的征程。
我国于70年代开始引进生物转盘技术,不少学者也对工艺进行研究,如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等40多个单位,研究改进范畴从转盘片的材质到曝气设备以及整体装置都有涉及。
2. 生物转盘
l 原理
转盘浸没水中时,生物膜带走有机物——转盘离开水面,生物膜吸收氧气——微生物在好氧条件下进行硝化作用——排出二氧化碳——再次进入水中时将硝化产物排入水中
l 组成
生物转盘由盘片,接触反应槽,转轴和驱动装置组成。
盘片常为圆形,正多边形,表面有平板,凹凸板,波形板,蜂窝板状等容易附着生物膜的形状;盘片的材质要求质地轻薄,强度高,耐腐蚀,常用材料有聚丙烯,聚乙烯,聚氯乙烯以及玻璃钢等,一般厚度为0.5-1.0cm;转盘直径常常是3.0-3.5m;盘片间距为10-30mm。
接触反应槽常常由噶钢板或是钢筋混凝土制成,横断面呈半圆形或梯形,和转盘外缘保持20-40cm的距离。反应槽的水位一般达到转盘直径的40%。
转轴直径约50-80mm,轴中心高出液面150mm左右。
驱动装置的方式由电力,空气和水力驱动,转速0.8-3.0r/min。
l 特点
1. MLVSS可达40000~60000mg/L,F/M比为0.05~0.1;
2.分级多段运行,在每级转盘生长着适应于流入该级污水性质的生物相;
3.污泥龄长;
4.对BOD值达10000mg/L以上、10mg/L以下的污水都可以采用,并能够得到较好的处理效果;
5.生物膜上的微生物的食物链较长,产生的污泥量较少,约为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1/2左右,减盘片之间堵塞的可囊性。
6.由于整个工艺直接接触外界,外界温度会影响转盘反应,限制了寒冷地区的应用规模。
l 典型组合工艺
图2为常见的以生物转盘为主体的工艺流程。废水先进入预调节池,再依次进入一沉池,生物转盘池,二沉池,然后出水。
图4 生物转盘与平流沉淀池结合工艺
图4 是生物转盘和沉淀池一体化的工艺,利用传送带在沉淀池内部控制废水和污泥的流向。污水从生物转盘一侧进入,经过多轴转盘之后,处理水从左侧沿传送带方向排出,污泥则通过刮泥机沉降到左侧凹槽排出。
一、 变形工艺
生物转盘经过多年使用以及钻研,有一些相似的变形工艺,比如STM。
上图为STM工艺,在生物转盘的基础上改造转盘的形态,在气液接触面的不断变换中加快空气去和污水的混合。
STM工艺1964年起源于德国,多年发展后成功应用于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领域。由于STM工艺可以将空气更好的和池内污水混合,使转轮以外的池中也有微生物生长,在整个工艺中,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同时存在。
苏州湛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
热线:400-110-8500
传真:0512-50310052
邮箱:sales@drtsing.com
地址:江苏省苏州市昆山玉带西路乐邦产业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