氨氮污染去除实验研究及工程运行总结
陈 尧 1,邴永鑫 1,曾圣科 1,汪文静 1
(1.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,广东广州 510530; 2. 南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,湖南衡阳 421001)
[摘要] 针对沿河排污口的氨氮超标问题,提出次氯酸钠作氧化剂的高效处理方法。 选择氨氮质量浓度为 7.5~13.0 mg/L 的受污染水,探索次氯酸钠投药量、反应时间对出水氨氮的影响,确定次氯酸钠较佳投药量。 同时针对余氯问题,采用双氧水进行去除,考察其较佳投药量。 通过实际工程运行,总结出工程应用中次氯酸钠投加量与实验室投加量的关系。
[关键词] 次氯酸钠;氨氮;余氯;黑臭水体
[中图分类号] X703 [文献标识码] A [文章编号] 1005-829X(2018)12-0028-04
ExperimentaI research on the removaI of ammonia nitrogen poIIution and a summary on engineering operation
(1. South China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,MEP,Guangzhou 510530,China;
2.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,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,Hengyang 421001,China)
Abstract: 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excessive nitrogen ammonia concentration at the draining outlet along the river, a highly efficient treatment method of sodium hypochlorite as oxidant has been proposed,the polluted water with am- monia nitrogen mass concentration of 7.5 to 13.0 mg/L selected,the influence of sodium hypochlorite dosage and re- action time on the final effluent ammonia nitrogen investigated,and the optimal dosage of sodium hypochlorite ascer- tained. In addition,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residual chlorine,hydrogen peroxide is used for its removal,and its op- timal dosage investigated. Through actual engineering operation,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dium hypochlorite dosage i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and the dosage in laboratory is summarized.
Key words: sodium hypochlorite;ammonia nitrogen;residual chlorine;malodorous black water
黑臭水体是水体污染的一种极端现象, 其大面积出现不仅造成生态破坏, 同时也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及身心健康。截至 2016 年 11 月底,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已排查确认黑臭水体 2 026 个;36 个重点城市已排查确认黑臭水体 638 个。 在排查上报的全部黑臭水体中,河流数量占比较高,共 1 595 条,达85.7%,总长度约为 5 596 km〔1〕。
氨氮是定义黑臭水体的重要指标, 当氨氮>8 mg/L 则为黑臭水体。目前黑臭水体的治理方法有物理法、化学法、生物法,其中物理法包括调水冲污、人工曝气、控源截污、清淤疏浚,化学法包含化学氧化、化学沉淀和强化絮凝,以及微生物制剂修复技术〔2〕。消除黑臭水体的氨氮污染问题, 需采用系统的工程与管理措施, 但短时间内无法对沿河排污口进行集中收集,故采用移动式设施就地处理。
常规的氨氮去除方法有生物硝化反硝化、气提吹脱和离子交换法等。 对于移动式设施,采用常规处理方法存在局限性,因此笔者以氨氮浓度超标河道为研究对象, 介绍了次氯酸钠氧化氨氮的高效快速方法, 同时为避免流域河道死鱼的次生生态风险,进行余氯消除实验研究,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进行验证。
1 实验部分
1.1 试剂与仪器
外可见分光光度计,上海元析仪器有限公司; BSA224S-CW 电子天平,赛多利斯科学仪器(北京)有限公司。取河流沿河排污口水作实验用水,其氨氮为 7.5~13.0 mg/L。
1.2 分析方法
氨氮测定: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。 余氯测定:碘量法。
1.3 实验原理与方法
将次氯酸钠溶液加入到氨氮超标的污水后, 次氯酸、次氯酸根与污水中的氨反应,生成一氯胺、二氯胺、三氯胺。 三氯胺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(10-7 mol/L),且pH<5.5 时三氯胺才能稳定存在,所以在天然水体中三氯胺几乎不存在〔3〕。 总反应式见式(1)〔4〕。
2NH3+3NaClO→N2↑+3H2O+3NaCl (1)
按总反应式计算, 将氨氮氧化成氮气理论上n(Cl2)∶n(NH3-N)为 1.5(质量比为 7.6∶1),但实际应用中常因酚类、 氰化物等有机物的存在消耗部分有效氯,实际消耗的有效氯将高于理论值〔5〕。
取 500 mL 受氨氮污染的沿河排污口废水水样, 投加次氯酸钠溶液。通过比较氨氮去除效果,确定较佳投药量。 在已投加次氯酸钠溶液的污水中投加双氧水去除余氯,确定双氧水较佳投药量。
根据实验数据,结合处理排污口流量、温度、氨氮浓度等,适当调整次氯酸钠的投药量,总结工程运行中氨氮浓度与次氯酸钠较佳投药量之间的关系。
2 实验结果与讨论
2.1 次氯酸钠投药量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
取 2 组排污口废水( 氨氮分别为 11.8、10.99 mg/L),在反应温度为 25 ℃、pH 为 7~9 的条件下,投加不同量的次氯酸钠溶液,反应 30 min,考察次氯酸钠投药量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,结果见图 1。
图 1 次氯酸钠投加量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
图 1 表明, 氨氮随次氯酸钠投药量的增加而减少,次氯酸钠达到 0.6~0.8 mL/L 时,氨氮降低速度较快;当次氯酸钠投药量为 0.85 mL/L 时,出水氨氮均低于 0.2 mg/L;继续投加次氯酸钠,出水氨氮基本不变。 可见次氯酸钠对氨氮的去除存在较佳投药量。
1.1 反应时间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
取排污口废水(氨氮分别为 11.9、10.04、8 mg/L),在 25 ℃、pH 为 7~9 的条件下,分别投加 1、0.7、0.65 mL/L 的次氯酸钠溶液,考察反应时间对不同质量浓度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,结果见图 2。
图 2 反应时间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
由图2 可知, 反应时间在 0~10 min 氨氮快速分解, 出现转折点,10 min 以后水中的氨氮变化不明显,均<0.3 mg/L,反应 40 min 出水氨氮较低。 由此可见,次氯酸钠与氨氮在 10 min 内反应迅速,20~30 min氨氮随着反应时间延长而缓慢下降,30 min 后氨氮不随反应时间的增加而降低, 与投药量是否充足无关。 因此将反应时间设为 30 min。
1.2 氨氮浓度与次氯酸钠较佳投药量间的关系
在不同时间段取 12 组排污口废水,在反应温度为 25 ℃、pH 为 7~9 的条件下,根据 2.1 的实验结果及测得原水氨氮情况,分别向各组原水中投加 0.5~
1.2 mL/L 的次氯酸钠溶液,反应 30 min 后测定氨氮浓度, 确定不同浓度氨氮下对应的次氯酸钠较佳投药量,结果如图 3 所示。
由图 3 可见,随着原水氨氮的增加,次氯酸钠的较佳投药量依次递增; 当氨氮质量浓度在 7.54~13 mg/L 范围内,氨氮与次氯酸钠较佳投药量呈线性关系;经计算得出,次氯酸钠较佳投药下次氯酸钠与氨氮的质量比约为 0.078。
2.4 双氧水较佳投药量
首先确定余氯较大非致死浓度(LC0)及阈值。
图 3 不同浓度氨氮对应的次氯酸钠较佳投药量
取受污染河水,放入斑马鱼,投加不同量的次氯酸钠溶液,测定余氯并观察小鱼。 发现余氯<0.2 mg/L时, 小鱼无异常现象; 当余氯在 0.2~0.4 mg/L 范围内时,小鱼会出现短暂侧身翻肚现象;当余氯>0.4 mg/L时,出现死鱼现象。 由此可得,余氯对该流域鱼类的较大非致死质量浓度为 0.4 mg/L、阈值为 0.2 mg/L。
取排污口废水(氨氮为 11.23 mg/L),分为 3 组。在 25 ℃、pH 为 7~9 的条件下分别加入 0.85、0.9、1 mL/L 次氯酸钠,30 min 后测定余氯, 分别为 1.2、 4.7、5.8 mg/L。 取反应后的溶液分为 4 组,加入不同浓度的双氧水,在 15、30 min 测定余氯,结果见图 4。
图 4 不同余氯对应的双氧水较佳投药量
由图 4(a)可知,当初始余氯为 1.2 mg/L 时,对应的双氧水较佳投药量为 0.000 8 mL/L; 当余氯降至
0.2 mg/L,反应 30 min 后,余氯不随双氧水投药量的增加而降低。由图 4(b)可知,当初始余氯为 4.7 mg/L时,双氧水的较佳投药量为 0.02 mL/L,反应 30 min 余氯可降低到 0.2 mg/L。由图 4(c)可知,初始余氯为
5.8 mg/L 时,双氧水的较佳投药量为 0.022 mL/L,反应 30 min 余氯可降低到 0.2 mg/L 以下。 加入双氧水处理后,均不发生死鱼现象,且小鱼无异常。
3 工程运行结果
1.1 氨氮去除效果
实际工程运行中,由于水质条件复杂、药剂混匀程度较差,需对静态烧杯实验条件进行优化,适当放大较佳投药量,以保证氨氮去除效果。广东东莞某排污口流量为 1 000 m3/d, 采用次氯酸钠去除氨氮工
艺,用移动式装置进行处理,停留时间为 1 h,得到实际工程运行参数,结果见表 1。
表 1 实际工程运行参数 | ||||
氨氮/ | 理论较佳 | 去除后 实际运行中次氯酸钠 | 实际投药量∶ | m(次氯酸钠)∶ |
(mg·L-1) | 投药量/(mL·L-1) | 氨氮/(mg·L-1) 投药量/(mL·L-1) | 较佳投药量 | m(氨氮) |
7.53 | 0.58 | 0.09 1.05 | 1.8 | 14.73 |
11.00 | 0.84 | 0.10 1.52 | 1.8 | 14.59 |
12.25 | 0.94 | 0.09 1.68 | 1.8 | 14.48 |
由表 1 可以看出, 当实际运行中的投药量为烧杯实验投药量的 1.8 倍时,实际工程中的氨氮去除效果较佳, 此时次氯酸钠与氨氮的质量比分别为14.73、14.59、14.48, 处理后氨氮质量浓度均<0.1 mg/L,满足 GB 3838—2002 Ⅰ类水质标准要求。
1.2 余氯去除效果
考虑到实际工程应用中双氧水与余氯混合的局限性,以及双氧水极易分解为氧气和水的特性,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对双氧水的投加量进行放大。 在处理水量为 320 万 m3/d 的实际污水处理厂进行试车。 当
余氯为 1 mg/L 时投加双氧水 15.3 m3/h,0.5 h 后余氯降至 0.6 mg/L, 继续投加 13 m3/h 双氧水,余氯降至 0.3 mg/L,总排口未出现死鱼现象。
4 结论
(1)次氯酸钠与氨氮反应分 2 个阶段,首阶段反应迅速,氨氮迅速降低;第二阶段,随着次氯酸钠投 加量的增加,氨氮基本保持不变。 两阶段的过渡点即为次氯酸钠的较佳投药点。 (2)根据静态实验结果将反应时间设为 30 min。 氨氮为 7.54~13 mg/L 时,次氯酸钠较佳投药量与氨氮质量浓度呈线性关系,其质量比约为 0.078。 (3)选择双氧水去除余氯,当余氯为1.2、 4.7、5.8 mg/L 时,双氧水的较佳投药量分别为0.000 8、
0.02、0.022 mL/L。 工程应用中,余氯低于 0.4mg/L 时不会出现死鱼现象。去除余氯与双氧水较佳投药量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。(4)相较静态烧杯试验,在工程运行中次氯酸钠的较佳投药量需适当放大约1.8 倍, 才能满足较佳的氨氮去除效果,使氨氮低于0.1 mg/L。 实际工程运行中,次氯酸钠与氨氮的质量比约为 14.60。
参考文献
[1] 亢舒. 全国 295 座城市逾七成存在黑臭水体[N]. 经济日报,2016- 02-19.
[2] 廖伟伶. 我国黑臭水体污染与修复技术研究现状[J]∥ 2017 第九届河湖治理与水生态文明发展论坛论文集[C].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、国际水生态安全中国委员会、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、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:中国水利技术信息中心,2017:8.
[3] 张胜利,刘丹,曹臣. 次氯酸钠氧化脱除废水中氨氮的研究[J].工业用水与废水,2009,40(3):23-26.
[4] 岳楠,周康根,董舒宇,等. 次氯酸钠氧化去除废水中氨氮的研究[J]. 应用化工,2015,44(4):602-604.
[5] 张卉,赵婷婷,戴柳江,等. 半仿生-酶法提取甘草中甘草酸的工艺研究[J].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,2013,30(9):969-972.
苏州湛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
热线:400-110-8500
传真:0512-50310052
邮箱:sales@drtsing.com
地址:江苏省苏州市昆山玉带西路乐邦产业园